中英混合语

进入外企也有一段时间了,美国也去了一趟了。非常奇怪的是,回国以后,开始对周围同事中英文夹杂的说话的方式感到极不适应,有的时候听着听着感到心烦意燥。本来想自己描述一下那个难受劲,后来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看看有没有和我感同身受的同志,居然找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正是我的心声。于是转贴在这里吧。我就不发泄了。以下是正文:

 

中国IT人时髦说话方式 (http://www.ucwow.com/t7664/)

  “Hi,你好呀!This
morning,我们对你的case进行了discuss,我们发现,这对我们没什么benefit。所以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与这件事相关的所有
Project都将被cancel掉。”这就是目前最为引人注目的中国IT人时髦的、标准的说话方式。一点点发腻的普通话,加进些港台明星半是梦呓半是撒娇的语调,再配之以生动活泼的手势,最重要的是,要在话语间夹杂些英语单词,只有如此,才能表现出身处中西结合处搏击IT浪潮的绝世风采。

  也难怪绝大多数本土纯正的中国IT企业(非外企)在招聘新员工时都要求英语水平至少在四级以上。要不然,真的是很难适应这种说话方式。而一般采取这种方式说话的人,都是IT业中的精英人物,可称为“IT双语阶层”。这个阶层的人是中国最为确实的白领,丰厚的薪酬、特立独行的社交圈子、领导潮流的穿着、绝对的英式绅士风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说话方式。我在中国IT业内混的日子也有一段日子了,但始终没能真正的溶进去,个中原因直到现在方才明了:我的单词量太少,对一些时髦的东西领会力又太差。

  我的上司有一次与我谈话,他的目光悠远,望着前方一种并不存在的风景,语调不无沉重:“事实证明,Download现在已经不吃香了,Portal也正在逐渐没落。ISP与ICP都没有什么很Power的招数了。My
God!我们的前途究竟在哪里?Pageview、Impression,我们真正缺乏的是如何让访问者Once
again的内容与形式。”

  我迷茫的眼光让他很不解。所以他不时地要在说话的中间加上一句:Are you
clear?或者是中国话“你懂不懂我的意思”?我只好连连点头:“听着呢,懂啦!”

  事实上除了My
God以外,我听得都含糊得很,不能全怪我的听力不济,他的英语浓重的中国南方accent也很让我迷惑。我很奇怪,以前碰上这种值得他喊“My
God!”的情形下,他通常都是说一句“我操”的,想不起来什么时候变了语种。

  不过同样的情形下,有时候他也会说“bullshit”棗这个词的意思我是在似懂非懂地看了许多部流行的好莱坞电影之后,才猜到它的意思的。初时总听作burnshit(燃烧的大便),后来经点拨才知道是“公牛的粪”,引申为一句含意极广的发泄不满的话语。后来我甚至想象以前在芝加哥公牛队打球的乔丹皮蓬罗德曼一定对这个词极其痛恨,因为每当他们失误时,极有可能听到满场齐喊“bullshit”!就像在中国足球“假A”联赛时某人偶然进球了满场球迷齐喊“XXX真牛X”一样。

  每当与以这种方式说话的人打交道,我的内分泌就会极不谐调,伴随的当然是情绪的极不稳定。所以无形中与那个群体就更加疏离,这也表明我在这个圈里不会有太大的出息。中国人的母语与计算机的母语相差太远,所以计算机的普及很大程度要以英语的普及为前提。不幸的是,伴随着IT先进技术的卷入,我们的语言也正遭受着一场洗劫。有意无意间,在正式或者并不正式的场合,他们都那样说话。唯其一本正经,更显恶心本色。

  我倒是很欣赏“双语混合使用”所带来的不同一般的喜剧效果。

  比如初中学英语时流传甚广的一则顺口溜:
  Father和Mother,你们身体都Good。
  Today我们考了试,English不及格。
  This不能怨我懒,Only怪这题太难。
  还有一个挺有名的个人主页“大胖子的幻想空间”(这个幻想空间也许是互联
网上最大的一个游戏攻略库),大胖子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大胖子娶了贤惠的LADY

  大胖子娶了贤惠的LADY

  而且有了自己可爱的BABY

  遗憾的是缺乏无尽的MONEY

  即便如此我整天依然非常HAPPY

  互联网络这家伙实在让我很CRAZY

  居然有那么多东东需要去好好STUDY

  可接下来不得不面对一位强劲的ENEMY

  那就是要让大胖子的本性不再如此的LAZY

  这都是灵性的舞动。明摆着开玩笑用的,所以更显高妙,让人轻松不少。面成对它的时候,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但如果你在正儿八经的说话,出来的却全是笑料,你会怎么想呢?

  该说英语的时候说英语,该说汉语的时候就说汉语吧。但恐怕“IT双语阶层”的人该说英语的时候结结巴巴,要说汉语又怕自己浓重的乡音被人笑做老土,所以自创一门语言,也就形成了一个没法做适当而公正评论的怪圈。其实想来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也就是“IT时代的洋泾浜”而已,和当年在上海港边扛大包的买办们的交际手段并无本质区别。

4,437 次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