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马家辉

摄影:廖伟棠,来自:南都周刊
图片来源:http://www.sohu.com/a/237552935_100152450

认识马家辉是从“圆桌派”开始,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开着车,听着“圆桌派”,以打发堵车时寂寥的时光。最初的感觉马家辉只是个香港的编辑、文化人,渐渐听多了便能感觉到他的博学,诙谐、善良和坦诚,很多往昔的故事,不管是太囧的还是人性深处的,都可以畅快讲出来。

对马家辉有了更深入了解的兴趣和好奇,既然是作家,那当然应当了解一下他的经历,拜读一下他的文字。于是翻了他的博客和微博来看,很喜欢那种平实带着烟火气的文字,像是碎碎念,特别是文中的黑白配图,有一种时光定格的姿态,很安静的感觉。

我想我已经很久没有能够安静下来看一大段文字了,或者说已经太久没有碰到可以让人安静下来的文字,眼球常常被囚禁在手机里。大概这就是圆桌派里常常讲的,现在已经很少人认认真真做“文学”,太多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党,以盈利为目标的垃圾文:作者没有当真,读者也没有当真。能让人安静下来的文字,大概也只能在老派作家的笔下看到了。文字只是载体,文字后面必须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度的思考,当然也少不了真诚和善良的态度,当这一切都变成文字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讲,作者的生命变获得了延展和延续。

有时候我也会回想一下多年前年轻时的文学梦,在多愁善感的年纪听雨写作文写诗写小说做网站,父亲曾经看了我写的小说觉得不错,问我是不是以后也可以考虑做个作家,当时的我不置可否,但却没有认真思考过坚持下来。造化弄人,我还是在程序员/工程师这个职业身份上行走最久。特别是近些年,生活渐渐成了简单的模式,机械重复压力增大,也少有让人能安静思考的外部环境。但是我始终隐隐觉得,人不应该失去对文字之美的触感,如果失去了这种能力,便算一种思想的残疾。

所以,还是很幸运,能够“遇见”马家辉,让我重新体味到内心的细腻和文字之美。唔,还好,那种感觉还在!

3,737 次阅读

3 Replies to ““遇见”马家辉”

  1. 可能是因为口音问题,最开始我不喜欢马家辉。总觉得谈话节目应该多几个像马未都马爷那样说话利索的人。
    但是最后,我对他的喜欢甚至超过了梁文道。
    马家辉可能不善于抢话题,但每当他开始说话,其他人都像约定好了一样,不会贸然打断他。而作为观众,每当他发言,我心里就会多出一些认真和尊敬。他笨拙的口音背后,饱含着真诚与温暖;他缓慢的语速之下,透露出真知与洞见。他很少附和他人,他出场的瞬间,他就是话题的主角。

      1. 人生正是这样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关键在于懂得偶尔驻足欣赏、细细品味,否则转身就有可能错过最爱的人,最美的景,最纯的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